会上,多位专家就储能的价值与功能、安全防护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解读与分享。
原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调度控制中心副总工程师 裴哲义
原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调度控制中心副总工程师裴哲义在论坛指出,随着电化学储能应用成本进一步降低,其布局灵活、响应速度快、能量效率高等优势将不断凸显,但目前仍面临各种挑战。针对现存的一些问题裴哲义建议:要落实新版《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相关要求,加强储能系统接入电网管理,要发展构网型技术,同时也要开展储能系统支撑能力评估技术等。与此同时也要加快制定和完善储能电站消防安全有关标准,探索完善储能运行商业模式。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研究经理 李晨飞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研究经理李晨飞表示,当前,容量、电力辅助服务,以及电力现货市场构成了独立储能的主要收益来源,其中容量分为容量租赁、容量市场、容量补偿三个类别。现在独立储能最主要的收益来源是容量租赁,其收入基本能占到一半以上。国家先后发布了14个电力现货市场试点,还有其他一些省份也在开展示范,但目前价差还不足以支撑储能完全市场化的收益。同时他也指出,储能是政策推动的行业,未来储能政策还会不断调整和优化,储能将长期保持发展向好的趋势。
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 储能中心副主任 陈彦桥
以区域为主体统筹开展储能配置及商业模式研究,对于合理规划建设新能源侧储能项目,提升储能调用率,充分发挥储能功能,寻找合适的商业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储能中心副主任陈彦桥通过分析,提出了几种新型储能典型方案建议,探索通过共享储能租赁方式获取收益;而宁夏具有非现货市场,省域内可跨地市集中共建集中式储能方案,参考容量租赁、调峰的方式回收成本。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系统所前瞻室副主任 王铁柱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系统所前瞻室副主任王铁柱从长时储能系统的角度分析遇到的挑战以及对长时储能的需求。他表示,未来建设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预计2060年新能源出力占电力系统总负荷之比约为16%~142%,新能源低出力时段需要常规电源、储能等进行支撑,高出力时段需要储能将电量存储、进行时间上的平移。新能源长时间大范围的功率波动,给电力系统消纳、安全,以及储能的利用带来了巨大的需求与挑战。新能源发电渗透率越高,需要的储能规模越大、需要的储能时长越长。
关于长时储能的选择,他指出长时储能赛道目前有机械储能、电化学储能、化学储能和储热四大类。
在电化学储能方面,液流电池相对于锂电池来说,能量存储和功率转换也是可以解耦去设计的,更适合用来做长时储能设计。这种技术最大的问题是成本比较高,优点是电解液能量存储的成本,随着设计的小时数增加可以分摊下来,储能时长越长,单位造价就越低。
最后,王主任总结到,储能除了要跟其他形式储能技术去竞争以外,还需要跟其他的新型电力系统解决方案去竞争,比如说负荷侧的灵活性响应,储能也要与它去做对比,尤其是长周期的储能。
新型电力系统是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需要源网荷储一起努力去实现的。长时储能技术会影响电力系统的演化路径,可以降低能源转型的风险。长时储能技术取得突破以后,新能源的发展规模可以进一步扩大。
以长时储能+新能源的技术路线,可以更大规模的去替代CCUS+化石能源+新能源的技术路线,对于加快实现双碳目标,降低能源转型风险和成本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这是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系统所前瞻室副主任王铁柱的前瞻性意见,也是中钠储能正在坚持实践的战略目标。
作为一家提供风光储充多能互补储能解决方案的科技企业,中钠储能在生产方面,完成了全钒液流电池系统集成技术的突破,包括电堆设计、BMS、管路设计、储能系统的优化与效率的提升;在研发方面,进行了宽温区电解液的研究、钒电池的实验室测试、低成本多孔可焊接膜的研究;在团队建设方面,组建了一支市场经验丰富的销售团队和一支实力丰富的研发技术团队,同时与西北大学建立了产学研平台。
中钠储能抢抓机遇,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化转型。
目前,中钠储能已完成两个长时储能项目落地。
一、在甘肃张掖完成了15MW/60MWh的光伏发电配储项目。本项目采用直流1500V储能系统方案,储能电池系统采用集装箱布置,主要包括储能电池舱、储能变流升压一体机、能量管理系统等设备。电池集装箱系统拥有独立的配电系统、温度控制系统、火灾报警系统、消防系统等自动控制和安全保障系统,采用非步入式设计。储能系统与新能源场站配合实现风储、能量搬移、一次调频等应用,同时储能系统可接受电网调度,参与电网辅助服务。
二、在西安国际人工智能创新园完成了125kW/500kWh的“风光储充”一体化微电网项目。项目集成光伏发电、全钒液流电池储能、充电桩、风力发电等多项技术,项目运行后既能为电动汽车供给绿色电能,又能实现园区应急照明及电梯应急运行。后期还可实现电力削峰填谷、辅助服务等功能,这将显著提升园区电力系统运行效率。该项目是积极推动低碳园区实施的示范项目,也是积极响应国家新型电力系统改革建设号召的有力举措。
未来,中钠储能将在新能源储能行业,继续稳扎稳打筑起研发护城河,积极洞察市场形势、迎政策东风、借资本市场之力,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